您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
湖南精神金沙投注2021年第14期
  发表时间:2021-09-06 编辑:刘仁军 来源: 金沙官网线上投注

湖南精神文明建设

2021年第14期(总第927期)

金沙体育投注平台 2021年9月1日

〔乡村文化振兴专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安化县乡村文化振兴调查

安化县地处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段、资水中游,全县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是山区林业大县、库区移民大县、革命老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全省极具代表。调查了解安化乡村文化振兴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全省工作现状、出台意见建议,具有重大意义。今年6月省委传部组成调研组安化县就乡村文化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育一方文化。置县千年来,经由优秀传统文化、浓郁山水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之滋养,安化文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与文明相促,古色、红色、绿色相映的良好态势,蔚为大观、令人神往。

1.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梅山文化等本土文化与湖湘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交汇交融于近500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安化大渲染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色。

2.红色革命文化影响久青年毛泽东先后在安化进行两次社会调查,为毛泽东思想的萌发起到重要作用。大革命时期,一大批安化籍共产党人用鲜血染红了安化大地。1934年10月,红六军团途经安化,在安化人民心中竖立起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丰碑。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和牺牲,改变了安化人民的精神风貌,留下了爱国爱乡、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延续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3.山水文化成色很足。安化,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达82%,森林覆盖率达77%。资江穿境而过,溪流众多,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文化事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体育文化,锤炼了顾全大局攻坚克难、善的精神特质,以崇文重教、回报桑梓的新乡贤文化,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安化乡村文化建设有成绩、有亮点,但也有不足、有困难。主要表现在:

1.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认为文化是软实力、软任务、软目标,加之县乡财政压力较大,“三保”任务较重,而文化振兴周期长、见效慢,实际工作中“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依然存在。比如,仙溪镇完小的少儿艺术教育基础较好,但由于经费不足,课外艺术教育主要依靠学校老师以志愿服务方式推进。

2.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够丰富。有的地方,开展文体活动是“领导来搞一搞,逢年过节跳一跳”,“一张口就知道唱什么,一抬腿就知道跳什么”,所送不是群众所需,“干部出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有的地方,建了一些设施,但利用情况不够理想,少数农家书屋成了仓库,少数文化设备从未启封,少数活动场所常年上锁,造成“有硬件缺内涵、有设施无人用等问题。还有少数地方,文体活动场地分稀缺,跳个无处下脚唱个歌都曲伴奏

3.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够强劲。究其原因:一是乡村“空心化”影响。“青壮打工去,留下老与少”是人口分布常态,留守村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以看电视、看视频、玩游戏、打麻将为主,文化需求尚未有效激发。二是文化队伍力量不足。本轮机构改革,乡镇原有文化站所归并到事务中心,文艺工作经费、文艺干部培养使用与乡镇主要领导的重视密切相关,文化干部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的现象比较常见。三是文化团体培育服务不够到位。全县现有各类民间表演队伍200余支,但受经费、经验和能力制约,在服务文化团体特别是组织培训、提升能力方面,着力不多、效果不显。

4.乡村文化产业实力不够强大。究其原因:一是带动力强的文化企业不多。茶马古道、天下茶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迟迟不能投产营业。二是影响面广的文创产品不多。除黑茶外,非遗、民俗、地方饮食等方面结合现代消费理念进行的创新不多,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牌不多。三是聚焦性强的精品线路不多。安化拥有青年毛泽东红色游学之路、陶澍故居等知名旅游景点,但规划整合、宣传推介的力度、度不够,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串成链,老是卖不好价钱。

5.传统乡村价值理念受到多重挑战。究其原因:一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思想出现多元多样多变、交流交融交锋并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难免会给自强不息、和谐共生、勤俭传家等优秀传统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二是社会交往圈层化的影响。随着外出工作人员增多和移动通信技术进步,乡村社会以传统“三缘”关系为主的熟人社会交往场景,逐步转变为以 “网缘”为主的陌生人社会交往场景,新生代对乡村社会的文化认同度、心理归属感下降。三是文化“功利化”的影响。对那些可以进行旅游开发、迅速变现的文化资源比较看重,但对祠堂、民居等传统文化载体重视保护不够,消减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效果疫情过后,有的地方婚丧嫁娶比排场、搞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一些脱贫户“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鉴此调研组建议:推进安化县乡村文化振兴,要咬定“富脑袋”和提升精气神的目标,强化各级组织的引领力和执行力,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汇聚各方力量,拓展各种渠道,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文明创建为重点,以乡风文明为核心,以留住乡愁为关键,以文化供给为支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深化志愿服务为依托,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安化县打造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将县内所有村镇建成县级以上的文明村镇,让群众自发、主动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使文化在安化成为群众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一种潮流。

1.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县乡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要按照级书记抓振兴”要求,文化振兴纳入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内容。要坚持规划,把强化统筹、制定规划作为当务之急,既要在总体规划中体现文化振兴要素,又要按照“一镇一规”“一村一策”要求制定“好看又好吃”的各文化振兴规划,进一步理清工作现状、压实领导责任,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主要项目、资金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重点工作。要坚持群众主体,文化振兴干什么、怎么干,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但必须考虑群众利益、尊重群众意愿、扩大群众参与,绝不能代替包办、强迫命令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挽上群众勤劳之手,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直达民众心底。

2.坚持城乡融合和典型引领相结合。积极顺应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大趋势,跳出乡村抓乡村,跳出文化抓文化,通过“城镇带乡村,先带一般”,实现整体提升。一是着力提升县城文化辐射带动力。以东坪镇入选全省文旅小镇为契机,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努力将东坪建成益阳乃至全省重要的旅游打卡地、文化品牌培育地,建设成为全县文艺人才、文化产品的孵化地。二是着力提升乡镇文化区域服务力。以乡镇政府驻地为重点,加快书店、影院、运动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20分钟文化服务圈”,把乡镇建设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点。对一些重点乡镇,如梅城镇可以比照县城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提升辐射能力。三是着力提升文明村镇典型引领力。对标对表创建体系,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建设,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比。完善文明单位挂点示范机制,每个乡镇选择2至3个村庄,由挂点单位指导支持,打造镇域文化振兴示范村,让乡村文化振兴“学有身边榜样、赶有身边目标”。

3.坚持繁荣事业与发展产业相结合。文化事业以均等化为目标,侧重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文化生活需要,文化产业以“双效统一”为目标,主要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繁荣文化事业方面,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革命文物、传统古村落、古村名木等整理、维护、保护,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全面推进安化县乡风文明“十小”工程规划建设,着力为乡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增进民众乡土认同感。三是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精准性。比如,学习常德组织开展“百团大战”等群众文艺活动做法,打造老小皆宜、参与广泛的群文活动品牌。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一是着力延伸产业链条。鼓励通过公司化管理模式,盘活土地流转,实施产品市场化、农民合作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品牌化。强化精品思维、整体思维,将全县知名文旅景点串珠成链,对全县特产风物进行包装提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 文旅产业闭环。二是着力强化品牌打造。坚决摒弃项目建设“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简单思维,积极推动全县精品旅游资源和重点项目建设向精品旅游线路和重点城镇集聚,力求实现“1+1>2”的效果。比如,梅山文化生态园的部分项目可以考虑搬至东坪或梅城附近。要注重动静结合,动的是,打造民俗节庆活动、亲子农耕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静的是,建管用好乡村文化展览馆等场馆,发展特色民宿。三是着力优化产业环境。强化行业监管,妥善处理各类文旅纠纷为游客和行业从者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安化文旅服务口碑。顺应受众习惯,广泛运用5G技术、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原汁原味向世界呈现乡村文化风貌,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

4.坚持建强阵地与优化管用相结合。方面,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整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文化舞台、农家书屋、“村村响”等文化载体,打通“两中心一平台”,着力构建“县为主体、覆盖城乡、上下贯通”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另一方面,突出重点环节。着力在建强志愿服务队伍、精心设计服务项目、常态开展志愿活动上下功夫。县乡层面,建立“8+N”功能完备的志愿服务队伍,村级层面,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完善“一约四会”等自治组织,聚焦中央确定的5项工作内容扎实开展活动,力求“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一名党员就是一名志愿服务标兵”,培育文明乡风。

5.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缺乏是突出短板,资源不足是关键制约,需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破解人才、资源瓶颈。一是发挥挂点示范优势。借力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和各驻点帮扶高校资源优势,通过对口帮扶、志愿服务、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将人才、资金导入乡村。同时,利用挂点优势每年从安化遴选一批乡土文化人才至长沙等地进行高水平培训,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土文艺人才队伍。二是建强乡村学校支点。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快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引导优质项目、工作经费和文化活动、文艺人才向乡村学校倾斜,让学校既是“送文化”的重要,又是“种文化”的重要支撑点。三是壮大“新乡贤”队伍。乡村文化振兴,基层党组织是“主心骨”,广大农民是“主力军”,新乡贤是“主先锋”。哪里有“新乡贤”,哪里的文化振兴就有新局面。要深入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要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传承乡村文明中的重要作用,用乡贤联乡情,用乡情聚能量,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乡村能人等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回故乡建家乡”,打造懂文化、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文化队伍。(调研组组长:肖凌之,成员:李力明、石海,执笔:杨安平、张未末、谭博文)

上一篇:
下一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刊】第24期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金沙体育投注平台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

    湘B1.B2-20070067-103